这几天,我的朋友被困在三亚酒店里,在朋友圈里统一回复了大家的关心。在最后一段他不可免俗地解释了一下:有人问为什么非得去三亚呀,因为之前保持观望已经100多天无新增,相对来说是能选的最安全的带小朋友玩的地方了。一个游客,被突发状况困在某地,我们除了说他运气不好,很难指摘他犯了什么错。我在新闻评论区依然看到很多阴阳怪气:有人认为现在出门旅行是“贪玩”,上升一点就是“添乱”,也有人貌似理性的认为“非常时期出门就要承担后果”,还有人觉得“不安分的有钱人怎么样跟我没关系”。夏季旅行的重要,有时还真不是玩儿一趟那么简单:可能是亲人择一地相聚,可能是恋人重要的纪念日,可能是孩子学习优异的承诺兑现。它是生活中一个个闪光的节点,是记忆中的刻度。好吧,我就是想出门玩儿,这也一点错都没有。
更何况很多人也要为生活奔波。在我们几个人小小的群里,大家陆续出差,也都是惊险行迹,擦身而过或撞个正着,以至于发言人的表情包天天用来自嘲。
一开始,我们只是会抱怨运气不好;慢慢地,会想做点什么去避免运气的随机;再后来,我们以为只要减掉一切非必要的动作,就不会遭遇那些。而那些恰好陷于困境的人,最后被安上了“不必要”、“做的不对”、“动作太多”的名目,就变成了自食其果。这同样是一种焦虑和恐慌,每当有新闻发生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寻找“受害者”不完美的地方,这种心理上的惊恐就是——如果我是他,如果我很小心,如果我没有任何道德上或动作上的瑕疵,那么我就能避免这一切。呵呵,人的一生中总要遇见几次无妄之灾,如果同样为人连这都不能体谅,那么人世间也太残酷了。
在过去的很多次流调中,有两种态度一直在出现:一是“哀民生之多艰”,二是“你这个乱搞的溜达鸡”。
前者总是值得原谅和同情,一切都是为了生活,打工者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路线,吃着同样的饭食,披星戴月周而复始。后者总是被污名和嘲讽,总有私会情人的段子在流传,多去几次酒吧就是不正经的浪荡子,爱露营和聚会的会被嘲讽不甘寂寞,现在可好连正经的游客、拖家带口的游客,都被认为是有钱且添乱,一切遭遇都是活该。我们可以看到,生活逐渐会被分成两种: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也怪不得上海团购的时候,写咖啡可乐就不行,写“情绪类刚需物资”就可以。
我经常去一家酒吧,他和一家街头烧烤店共用一堵墙。到现在为止,酒吧还在暂停营业中,而隔壁的烧烤,人挨人坐得已经溢出到马路牙子上。前者是不必要的,而后者是正当的。这件事我一直想不通。我有时候会想,人的一生中,有多少时间是“非必要生活”?必要的那一切:学习、工作、赚钱、吃喝拉撒、日常杂事、储蓄、养老……非必要的那一切:玩耍、爱好和享乐。情绪的波动包括惆怅、忧伤、郁闷。不切实际的梦想,不顾一切的追随,全心全意的付出,不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林林总总,都可以列举出很多。有人认为没有咖啡日子就暗淡无光,有人觉得没有爱一辈子也活得挺好。每个人的阈值是不同的。我记得有很多老掉牙的文章赞赏某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一句话:这才是生活。否则就只是“活着”。不。我并不觉得生活应该如此严格地区分。一张一弛,一内一外,必要和非必要应该始终贯穿此生。泥沼和星空是一体两面。前者仔细呵护肉身,后者妥善安放灵魂。
虽然我很好,吃得饱穿得暖,工作也算努力,做人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但我可能内心对爱仍有饥渴,对浪漫心心念念、仍有不死不灭的梦想,或有不为人知的脆弱,这一切,都需要非必要生活来安抚啊。一杯酒、一首诗、一片海,都可以让人镇静下来,让人得到安慰。没有什么是非必要的。如果能让我精神健旺、灵魂饱满、情绪安宁,还能体会到快乐和如意,那么他们可就太有必要了。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在这几个月中我想明白了,我们不要被未知的、尚未发生过的事情所吓倒。想要玩儿就去玩儿,想躺平想支棱想仰卧起坐都随便,小心谨慎安排预期,同时做好承受后果的成本,那么我就是自由的。非必要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生丰富和饱满的程度,你千万不要被避免成为“不完美受害者”的说辞所绑架。没有人可以预料到一切,我们都是在命运的轮盘赌上随机转圈圈,如果你被吓住了,那么你也只是“活着”——对于活着我有极大的敬意,但我想我们不应该只拥有这些。
当你越能体谅别人的“非必要”生活,那么你的生活自由度也就越大。每一个聪明人都应该这样想问题。我们要和朋友聚会,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走进酒吧,解不开心结的时候去看大海,谈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买一些没用但好看的小摆设……如果这些非必要都会被污名,你就是一个不顾大局、情绪紊乱、道德有瑕、乱花钱不会过日子的家伙。如果在这样的路上走下去,非必要生活的所指就会越来越扩大,我们能做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少了。我不想要那样的生活,正确而精准地活着,越来越乏味,越来越担心某一项指摘落到自己身上。其实,必要和非必要的讨论从我们的童年就开始贯穿我们的生活:你一定记得小时候,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去学什么,爱玩什么,家长常常用4个字来回答你——“有什么用?”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一件东西、一个爱好的存在,都应该有它的用途和去处。它是否具有日常实际的使用功能,或者能够变现,或者可以明确地导向一个好的结果,它才有存在的意义。看闲书没用、打游戏没用,喜欢写诗也没用,甚至是反作用。在很多人的眼里,心灵的皱褶可以轻易抚平,算了,心灵它就不应该有皱褶。所以我们每个人一听到必要和非必要立刻心领神会,啊对对对是我奢求了。
人是有感情的呀。就算平顺一生,也会有不甘和遗憾,更何况一生中的惊涛骇浪,不知从哪块岩石卷起。我们经历的那些苦,人人都一样,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抒发,有人纵酒狂歌,有人沉于笔墨,有人于爱中得到救赎,有人滑翔于风雪,有人饕餮不足,有人爱屋及乌,纵有高下,也是免于苦难的方式。我的朋友给孩子报了一个钢琴班,因为他说孩子喜欢弹琴。现在的钢琴生已经不算特长生了,除非特别卓越已经不能靠他考试加分。有的家长就说好吧,哪怕不能加分,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他的青春岁月里,朋友围绕着,他可以弹一首曲子送给心爱的姑娘,这钢琴也没白学。你看喜欢往往才是排到最后的,但如果音乐可以贯穿人的一生,那个孩子早已经拥有了一大笔宝贵财富。
在 BBC 纪录片《肖邦拯救人生》中,有一句台词:“如果你正独自忍受创伤。你一定会爱上《第一叙事曲》。”在这部纪录片里,两个人生遭受重创的年轻人,都因为一首钢琴曲重新对人生鼓起勇气。96岁的叶嘉莹,经历战乱、半生坎坷,在她的笔下,一切世法皆是诗法。她说:研读诗词,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没有一样东西是无用的。哪怕是看似的无用,音乐、诗歌、绘画、运动、旅行,他们看似是消遣,是单纯的爱好,是消费类的行为,但可能就是在我们人生的至暗时刻,是这样的小东西漫不经心地捞了我们一把,搭救了我们。人活着可能都是一条这样的抛物线吧:先追求有用,再追求无用。先追求必要,再追求不必要。丰富而圆融,自由且自洽,一眼望去,极目千里。我很想捍卫这一切,先从宽待我们的不必要生活开始吧。